索引号 123710034945069169/2022-0493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组配分类 健康科普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健康保健科普


发布日期:2022-09-21 21:3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字号:[ ]


骨伤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燥热、油腻之物:辛辣食物韭菜、辣椒、花椒、胡椒、八角,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等。

2.忌食海鲜:从中医角度讲,海鲜属于水产品,容易造成湿热,骨伤早期气滞血瘀,淤血内停、肿胀疼痛、体温偏高,此期不可食用,但是骨伤中期,骨细胞占据血肿位置,形成骨痂,海鲜富含优质蛋白可以促进恢复,促进骨折愈合。

3.忌食生冷、刺激之物:指生的食物,未经烹调处理的以及性味偏凉的食物,如苦瓜、藕、西瓜,此外冰镇过的东西,如冰激凌、冰块、汽水。

4.忌不消化之物:受伤病人由于长期休养,加上伤处肿痛,因此食欲往往不振。如吃太多有营养、滋腻的食物,会引发便秘。故受伤后应多吃利于消化通便的食物,忌食山芋、糯米等易胀气或不消化食物。

5.忌过量食用糖类:过量食用糖会导致钙被损耗,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过多的白糖还会使体内维生素B1的含量减少,会降低神经和肌肉的活动,影响恢复。忌多喝带有色素饮料,应多喝些水来保证肠道畅通,而不可用好喝的饮料代替。

6.忌过多喝骨头汤:很多人认为骨头汤可以补钙,其实骨头里的钙质并不能直接被人吸收。骨头汤里面的主要营养是胶原,但在伤后1~2周内不宜多吃,太过于肥腻,可能会使得瘀血积滞,影响恢复。

7.忌盲目补钙:虽然钙是骨头的重要成分,但补钙对治疗骨伤并无太大好处,反而可能引起血钙增高,所以如果患者本身并不缺钙,不可大量补钙。

8.忌恢复期服用三七片:受伤初期服用三七片能收缩血管,治疗出血。但伤口处恢复一段时间后,出血已停,伤骨处需要有新鲜的血液供应方能快速复原,如此时还服用三七片会导致血管一直处于收缩状态,血液运行不畅,对愈合不利。


骨伤各期饮食

骨伤患者由于创伤、手术,机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疗程一般较长,伤后大多食欲不振、消化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腹胀、便秘等早期并发症,甚至营养供应不足影响创伤的修复。因此,根据骨伤各期的病理生理变化,辨证施以饮食调理,才能达到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

骨伤早期(活血化瘀期)

伤后1周,伤肢肿痛,气滞血瘀,失水、失盐严重,情志不畅,胃肠功能减退,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

此期饮食当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淡通便为主,宜食低脂、高维生素、高钠、高铁、含水分多、清淡可口、易消化、富含胶原纤维、促进肠蠕动、有利于排便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香蕉、豆制品、米粥。萝卜、蔗糖可刺激肠蠕动,蜂蜜、决明子有润肠通便作用,可适当调饮。此期应忌生冷、辛辣、油腻、煎炸食物,以防热毒壅盛,不利伤口愈合或加重便秘。颅脑、颌面损伤的病员用低脂全流质饮食,每日6餐。四肢骨伤轻患者可用普食,每日3餐,下午加餐维生素AD奶或强化钙酸奶。

推荐食谱:

粥类:小米粥、桃仁粥、大枣甘草米粥、萝卜粥等。

汤类:菠菜汤、消肿汤、百合桃仁汤、萝卜丝汤等。

菜类:小白菜炖排骨、韭菜炒鸡蛋、香菇炒油菜、肉炒胡萝卜丝等。

骨伤中期(和血生新期)

伤后2~4周,伤肢肿痛减轻,但气血还不十分调和通顺,脏腑还不够协调,瘀血未尽,骨痂始生。

此期宜选用有调和营血、健脾和胃、消肿利尿、接骨续筋的饮食。可在早期饮食基础上加食蛋白质、维生素和含磷、钙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排骨汤、瘦肉及海产品等。

推荐食谱:

粥类:赤豆红枣粥、萝卜粥、鲜奶粥、山楂粥、丹参膏等。

汤类:猪骨续骨汤、棒骨人参汤、鸽子汤、花生煮猪脚、菠菜猪血汤、桂圆花生汤、虾皮萝卜汤、鲫鱼炖豆腐等。

菜类:猪蹄炖海带、木耳炖豆腐、木耳炒肉泥、炒豆芽、猪肉炖小白菜、红烧肘子等。

骨伤后期(固本培元期)

伤后5周以上,骨折端已有骨痂生长,但不坚固,伤处肿痛已基本消失,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卧床日久、体质虚弱。

此期应以补气养血、调养肝肾为原则。可食用高蛋白(2~3g/kg)、高脂肪(2g/kg)、高糖(500~600g/日)、高热量(3000~4000千卡/日)、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铜的食物。如骨头汤、鸡汤、豆制品、动物肝肾、新鲜蔬菜、果品、山萸肉、肉桂炖鳖鱼等食物。此期要注意节制饮食,以免暴饮暴食,营养过剩影响骨伤愈合。

推荐食谱:

粥类:黄芪粥、梗米大枣粥、八宝粥、木瓜粥、龙眼大枣粥等。

汤类:黄芪炖乌鸡、猪肾羊肾鹿肾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养生参汤、鲫鱼汤、鸽子汤、乌鸡煲天麻、甲鱼汤等。

菜类:韭菜炒虾仁、牛膝蹄筋、肉片炒豆腐、红烧排骨、红烧蹄筋、红烧鸡块、葱烧蹄筋等。


骨伤患者推荐食谱与配方

(一)粥类

1.桃仁粥  桃仁15g,红糖适量,将桃仁捣烂,水浸,研汁去渣,入粳米,红糖,同入砂锅中,加水400ml用文火煎成稀粥即可,每日1~2次,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效,可用于骨折早期,气滞血瘀者。

2.山楂粥  山楂10~20g,加米100g共煮为粥服用,有健脾和胃、消食散瘀止痛之功。

3.赤豆红枣粥  赤豆50g、红枣10颗,加米100g共煮为粥,有清热利尿消肿之功。

4.萝卜粥  萝卜一个,加米100g共煮为粥,有清热利尿消肿之功。

5.黄芪粥  黄芪30g浓缩成汁加梗米100g待粥成加橘皮3g稍煮,加红糖调匀服,每日2次。

6.木瓜粥  木瓜250g,粳米50g。木瓜洗净,切成小片,置锅中,加清水500ml,加粳米,急火煮开3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成粥,趁热食用,连服10~15天。功效:接筋续损,和营通络。

7.龙眼大枣粥  龙眼肉50g,大枣10枚,粳米50g。龙眼肉、大枣分别洗净,置锅中,加清水1000ml,加粳米,急火煮开3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成粥,趁热食用,连续10~20天。功效:壮阳益气,温补中阳。

8.莲肉米粥  莲子肉30g,粳米50g。莲子肉洗净,置锅中,加清水l000ml,加粳米,急火煮开5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成粥,分次食用,连续10~20天。功效:补益脾肾。

9.大枣甘草米粥  大枣10枚,炙甘草5g,粳米50g。大枣、炙甘草洗净,置锅中,加清水1000ml,加粳米,急火煮开3分钟,改文火煮20分钟,成粥,趁热分次食用。功效:调卫调营,缓急止痛。

10.百合桃仁汤  鲜百合250g,桃仁20g。鲜百合洗净,桃仁洗净,同置锅中,加清水500ml,急火煮开3分钟,文火煮20分钟,分次食用,连续10~15天。功效:活血止痛,和营通络。

(二)汤类

1.消肿汤  鲜猪长骨1000g,黄豆250g,紫丹参50g,桂皮,盐适量,同煎至豆烂,喝汤食豆。更适于老人、妇女,体质虚弱者。

2.猪骨续骨汤  猪骨、接骨木、黑豆、猪腰、党参、姜葱、黄酒适量,把接骨木、党参加水煎煮,去渣留汁,入猪骨,黑豆,猪腰,煮烂加姜葱酒即可,每日早晚温服30ml。

3.丹参膏  丹参1000g,加水适量水煎3次,去渣合并3次药液加炼蜜250g为膏,日服2次,每次30g,有活血化瘀、调经通脉之功。

4.猪肾羊肾鹿肾汤  猪羊鹿肾50g,粳米100g,煎服,可补肾气,壮腰膝,填精补髓。

5.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20g,生姜12g,羊肉300g,加水1500ml,同煮即可,食汤与肉,一日三次服完。功能:养血活血,温阳散寒,止痛,适用于骨折损伤后期血虚或瘀血未消。

6.黄芪炖乌骨鸡  乌骨鸡1只,去毛及内脏,留肝肾,黄芪50g塞入鸡腹内,加适量水,隔水蒸烂,加食盐少许调味吃肉喝汤,随意服食。能补血养阴、健脾补虚、壮骨健身,更有添精生髓、促进骨折愈合的功效。

7.猪蹄黄豆汤  猪蹄2只,黄豆100g。猪蹄洗净,剁碎,置锅中,加黄豆,加清水1000ml,急火煮开3分钟,加黄酒、姜、葱、精盐少许,改文火煮60分钟,分次食用,连服10天左右。功效:滋养筋骨、滑利关节。

8.牛蹄筋白芷汤  牛蹄筋100g,白芷20g。牛蹄筋洗净,切成小块;白芷洗净,纱布包扎。牛蹄筋、白芷同置锅中,加清水1000ml,急火煮开3分钟,去浮沫,加黄酒、姜、葱、精盐等,文火煮30分钟,分次食用,连服10~20天。功效:强筋骨,利关节。

9.猪蹄筋杞桂汤  猪蹄筋100g,红枣15枚,枸杞子10g,桂圆肉15g。干猪蹄筋水发后洗净,切成小段,置锅中,加清水1000ml,加红枣、枸杞子、桂圆肉,急火煮开5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分次食用。功效:养气补血,滑利关节。

10.赤小豆竹笋汤  赤小豆100g,绿豆100g,竹笋30g。将赤小豆、绿豆、嫩竹笋分别洗净,置锅中,加清水500ml,急火煮开3分钟,文火煮20分钟,分次食用,连服1周。功效:消肿活血,逐血利湿。

11.薤白鲫鱼汤  鲫鱼1条,薤白25g。鲫鱼活杀,去鳃、内脏等,洗净,油锅煎至鱼背微黄,加清水500ml;薤白洗净,纱布包扎,同置锅中,急火煮开3分钟,加黄酒、姜、葱、精盐等,改文火煮20分钟,去薤白,食鱼及汤,连续1周。功效:消肿行气活血,利水湿。

(三)汤饭类

1.莲藕薏米排骨汤  排骨600g,莲藕500g,薏米一汤匙。莲藕洗净,切厚片,薏米洗净,排骨氽水;水开后把原料全部放入,再开后慢火煮2小时后,放盐调味即可。功效:去湿清热,健脾益胃,壮筋骨,且能预防感冒。

2.肉末香干油菜丝  瘦猪肉,豆腐干,油菜。瘦猪肉剁成肉末,豆腐干(或豆腐片)切成小丝,油菜洗净切丝;热锅放点油,下肉末煸炒;随后放入葱花、豆腐干丝,添适量水,烧片刻,再投入油菜丝,翻炒片刻,加入细盐即成。功效:健脾益胃,补钙,壮筋骨。

(四)菜肴类

1.葱油拌莴笋  莴笋300g。将莴笋洗净,去皮切成丝,热油加葱末,与莴笋丝拌匀,分次食用。功效:通经络,养筋骨。

2.焖冬瓜  冬瓜250g,瘦肉50g,榨菜8g,海米10g,葱花3g,姜末1g,蒜泥1g,肉汤或开水100g,酱油5g,白糖2g,麻油5g。冬瓜去皮后洗净,切成长约4㎝的厚片,瘦肉剁成肉泥,榨菜和海米剁成泥备用;锅内放适量油烧热后投入葱花、姜末和蒜泥煸炒一下,倒入冬瓜并加入肉汤,烧至滚沸,加入肉泥、榨菜末和海米末,再加入调味品,调好口味,焖烧至冬瓜酥熟时,浇上麻油,装盘即成。本品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能产生热量174千卡,另含钙65㎎、维生素67㎎等。

3.韭菜炒佛手  韭菜250g,佛手200g。韭菜洗净,切成小段;佛手洗净,切成小片。油锅烧热,将韭菜、佛手同置锅内,热炒炒熟,分次食用,连续10天。功效:行气止痛,温经通络。

4.糖醋红曲排骨  排骨500g,红曲5g,白醋、料酒、盐、白糖、大料、葱花、姜末各适量。排骨洗净,剁成3㎝见方的小块,倒入料酒、大料、葱、姜、盐、胡椒粉,拌匀腌制20分钟,入油锅中炸至五成熟捞出,入开水锅中,漂去油脂备用;锅置火上注水,投入沥干水分的排骨,加入糖、料酒、白醋、红曲,至烂熟时,用旺火把卤汁收干即可。能清热消痰,消食活血,健脾强胃,常食用可补虚弱、壮腰膝、强筋骨、益力气。

5.木须肉  猪肉100g,鸡蛋2只,黑木耳10g,绍兴黄酒5g,酱油5g,精盐、味精、水淀粉适量。猪肉洗后切成肉丝,放碗内加入绍兴黄酒、适量蛋清、精盐和淀粉,拌匀后备用;鸡蛋打在大碗内,加入精盐和味精,搅打匀透;黑木耳浸发洗净择后,切成粗丝备用;烧锅热,多放些油,把肉丝放入煸炒至熟,倾在笊篱里,滤去油,然后再在锅里加适量的油烧热,倒入鸡蛋炒熟,再加入木耳丝和肉丝,放入酱油和适量水,调好口味,翻炒匀透,装盘即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特别适合蛋白质缺乏,热量不足,缺钙、铁及维生素A的人食用。

6.滑蛋牛肉  牛肉片100g,鸡蛋2只,黄酒5g,酱油3g,精盐、味精、水淀粉适量。牛肉片放入大碗内,加入黄酒、精盐、味精、酱油和蛋白反复搅拌,再加入淀粉拌匀,鸡蛋打在大碗内,加入精盐和味精搅拌匀透备用;锅内稍多放油置火上烧热后,倒入牛肉片,用菜勺迅速搅开,一熟立即捞出,锅内倒剩下适量油仍放火上,倒入鸡蛋浆,炒至半熟时,加入牛肉片,再炒至蛋熟透后,装盘即成。含蛋白质、铁、锌及维生素比较丰富。

7.雪里蕻炒肉丝  雪里蕻125g,去皮肥瘦肉150g,猪油50g,香油10g,酱油、葱、白糖、盐适量,汤少许。将雪里蕻洗净,沥干,切除疙瘩和叶尖,切成碎块,用开水稍烫,捞出控净水;将肉洗净切成丝;将炒锅置于火上,放入猪油,油热后下肉丝煸炒变色,加入葱末、酱油,放入雪里蕻煸炒几遍,加入盐,放汤少许,开后放白糖,淋香油,翻炒均匀即成。此食谱含蛋白质22.0g,脂肪115.7g,热量1159.0千卡,钙280.1㎎。

8.炒油菜苋  油菜苋250g。油菜苋洗净,切成小段,菜油起油锅,将油菜苋炒熟,加少许精盐、味精,分次食用,每日2次,连续1周。功效:活血祛瘀通络。


如何防治高血压?

高血压(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本病是由于情志不调、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及肾精不足,上扰头目或不能上荣头目所致。

高血压是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元凶”之一,因此,要预防它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注意精神活动正常化。良好的、稳定的情绪是血压稳定的重要因素,而精神紧张可使体内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活动增强,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要经常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不患得患失,控制情绪波动,减少妄想及激动,这是保证血压稳定的重要因素。

2.注意运动,适当减肥。经常运动,参加体育锻练,可提高心血管系统性能,使血管的舒缩运动趋向正常化,并可降低血糖和血脂浓度,缓解和预防高血压。而减肥也是预防高血压的良好方法之一,它不但可以降低血压,还可有效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肥的方法应采取适当节制饮食,增加活动量的综合措施,不能乱用泻药减肥。

3.起居有常,生活规律。根据人体的生物钟节律要求,必须养成按时睡眠,按时起床,按时就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对于高血压病人,生活规律是稳定血压,恢复健康的保证。因此高血压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过度的思维活动或者看电影,电视等。

4.限制食盐的摄入量,食盐量增加,必然引起钠水潴留,使血容量增加,引起心脏排出量增加而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因此要限制食盐量的摄入,正常成人每日6克食盐为宜,患高血压病尤其是合并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则应减量,一般每日3~4克。长期食盐过量,易使痰湿内盛而肥胖,肥胖者又易发高血压病。

5.少食或不食动物脂肪,而以植物油如豆油、棉油、糠油等为主。少吃油炸食物,如油条、肥油、炸鱼、炸肉等。每日脂肪摄入量限制在40克以下。

6.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螃蟹、带鱼、鱼子等,少食发物如猪头肉、狗肉、鹿茸等,每天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患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每天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200毫克,因这一类发物均易耗损肝阴,使肝阳易亢,病情复发加重。多吃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因为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

7.宜以豆类及谷类为主食,如黄豆、大麦、小米、玉米、小麦、高粱等,以白菜、芹菜、西红柿、豆芽、菠菜、萝卜、海带等为主要蔬菜。

8.多食含维生素C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柑橘、山楂、苹果等,因维生素C可参与细胞间质的生成和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参与代谢反应,具有加强排泄胆固醇的作用,使血脂含量降低。

9.戒烟忌酒,少食辛辣。烟酒、辛辣对人体对高血压的危害尤为明显。烟草中的尼古丁易使人体去甲状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管痉挛,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对本病不仅易诱发中风,还会促使内源性胆固醇形成,血脂升高,引起动脉硬化和加重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中医饮食

肝火亢盛证

1.主症: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食疗原则:平肝潜阳。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之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3.食疗食物:菊花、海蜇、茭白、蚯蚓、香蕉、槐花等。

4.食疗食谱:百合玉竹粥:百合20g洗净,撕成瓣状,玉竹20g切成4cm长的段,粳米100g淘洗干净。把百合、玉竹、粳米放入砂锅内加入100ml武火烧沸,文火煮45min即可,每日一次,当早餐食用。

痰瘀互结证

1.主症: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脉络淤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2.食疗原则: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不宜多食、饱食,以控制体重。不宜甜食,以免助湿生痰。

3.食疗食物:陈皮、茯苓、萝卜、海带、紫菜、荸荠、砂仁、玉米须、薏苡仁等。

4.食疗食谱:①海带粥:海带、粳米、绿豆煮粥,用于眩晕。

②雪奬汤:海蜇、荸荠煮汤羮食,用于痰热眩晕,大便秘结。

阴虚阳亢证

1.主症: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2.食疗原则:富于营养,易消化,益气养血,补益心脾。宜温补饮食,以利补益心脾。不宜寒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3.食疗食物:人参、山药、大枣、茯苓、鸡肉、猪肚、龙眼肉、莲子等。

4.食疗食谱:①人参桂圆汤:人参、桂圆煮汤,用于补益心脾。

②枸杞核桃粥枸杞子、核桃各20克,粳米100克,将粳米核桃枸杞淘洗干净放锅内,加清水1000ml,武火烧沸,文火煮45min即成。每日两次,早、晚餐食用。

肾气亏虚证

1.主症: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食疗原则:补肾益精。宜滋补饮食,以利补肾填精。宜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增强滋补效用。

3.食疗食物:甲鱼、淡菜、枸杞子、松子、海参、胡桃仁、黑芝麻、桑葚、山药等。

4.食疗食谱:①淡菜汤:淡菜调味煮汤。用于精血亏虚,头晕眼花。②枸杞炖鸡:枸杞子、鸡肉炖汤。用于肾精不足,头昏耳鸣。

推荐降压茶饮方:

1.菊槐茶:菊花、槐花、绿茶各等分,水代茶饮。

2.菊楂决明煎:生山楂15克,菊花10克,草决明15克,水煎成300毫升,分两次服用。

3.芹菜500克水煎,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或芹菜250克,红枣10枚,水煎代茶饮。

推荐降压食疗方:

1.醋花生仁:花生仁以食醋浸泡密封一周后可吃,每晚临睡前服2~4粒,嚼烂服下。

2.紫菜海带汤:紫菜、海带适量,煮汤服用。

3.葛根粥:粟米100克,水浸一夜滤干,与葛根粉60克同煮粥食,每日一次,常食。

4.淀粉粥:鲜葛根150克,沙参、白芍各30克,共经水磨后澄取淀粉,晒干备用。每次用淀粉30克,粳米60克,煮粥食,每日一次。

5.桃仁粥:桃仁10~15克,粳米50~100克。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同粳米煮为稀粥。每日服1次,7~10日为一疗程。

6.荷叶粥:新鲜荷叶1张,粳米100克,冰糖少许。将鲜荷叶洗净煎汤,再用荷叶汤同粳米、冰糖煮粥。早晚餐温热食。

7.糖、醋浸泡1个月以上的大蒜瓣若干,每天吃6瓣蒜,并饮其糖醋汁20毫升,连服1个月,适用于顽固性高血压。


糖尿病病人饮食须知

1.合理的饮食是治疗糖尿病最基本的措施。

2.吃饭时间要固定,一天少则三餐,早、中、晚可按1/5、2/5、2/5进行分配饮食量。注射胰岛素者更应少食多餐,按每日六餐分,晨7点占4/18、晨9点占2/18、中午11点占5/18、下午三点占1/18、晚六点占5/18、睡前占1/18(睡前加餐可给予牛奶、煮蛋、豆浆、玉米糊等)。应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患者,应在用药后半小时内及时进餐,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3.饮食中限制糖、水果、蜂蜜、巧克力、果汁类甜食和酒类;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蔬菜类,如洋葱、土豆、芋头、藕、胡萝卜、豌豆、蒜苗等应少吃或不吃,吃时应减少主食量;少食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内脏、全脂牛奶、蛋黄等;脂肪应以植物油为主,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食盐用量每日不超过6克,高血压者应小于3克。

4.提倡食用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尤其对易产生饥饿感者,食物中增加粗杂粮、豆类和新鲜蔬菜的比例,不仅能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又可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血脂水平,增加饱腹感,有利于肥胖者减轻体重。

5.碳水化合物最好由米、面、玉米面等食品供给,因为它们经过消化逐渐转变为葡萄糖的速度较慢,使血中葡萄糖上升速度缓慢。在主食中按1/4或1/3掺入黄豆粉,既可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又减少了糖的摄入。

6.宜选用含糖少但富含纤维的蔬菜,含糖3%以下的蔬菜可任意选用(冬瓜、西葫芦、西红柿、黄瓜、莴苣、茴香、芹菜、小白菜、菠菜、青韭、小油菜)。含糖3%以上者,可适当选用(茄子、苦瓜、莴笋叶、雪里蕻、大白菜、小萝卜)。

7.合理选用水果:

①把握好吃水果的时机:餐后2小时。

②把握好吃水果的时间:两次正餐中间或睡前一小时。

③把握好吃水果的种类:苹果、梨、橘子、猕猴桃等较合适,香蕉、红枣、荔枝含糖高者不宜吃。

④把握好吃水果的数量:每天可食用水果200g左右,同时减少25g主食。


糖尿病的中医饮食

糖尿病(消渴)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糖尿病需要终生治疗,目前尚缺乏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患者在使用规范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合理根据本文所给建议采取相应的食疗,有助于改善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一、饮食原则

1.每天必须吃三两主食,拳头法则:身高150~160cm=3拳头,160~170cm=4拳头,以此类推,拳头数为一天的主食量,分三餐吃,如3拳头分法为1/1/1,4拳头分法为1/2/1,5拳头分法为1/2/2。若吃土豆、地瓜、芋头、山药、藕、南瓜等不能当蔬菜吃,要当主食,要进行等量交换。不喝稀饭,生病除外(发热)。饭前可以喝一碗汤,如西红柿汤、紫菜汤、冬瓜汤、黄瓜汤、海带汤等,不加油和淀粉。

2.蔬菜每日1~1.5斤,是可以放开吃的,手掌法则:每餐两手可以捧起的量,以叶菜类为主,如芹菜、韭菜、菠菜、油麦菜、大白菜、小白菜、苦菊、黄瓜、冬瓜、苦瓜、西红柿、茄子等。能生吃,不凉拌;能凉拌,不烹炒。

3.蛋白质每日3个单位优质蛋白,是必须吃的。一个单位优质蛋白=1两猪肉=2两鱼肉=一个鸡蛋手掌法则:约吃半个手掌心,厚度为小指厚为一个单位,包括鱼、虾、海参、畜瘦肉、禽肉、鸡蛋(1个/日)、牛奶、豆制品等。每日可纯牛奶一袋250ml和豆浆一杯240ml(一份豆,加4份水)有尿蛋白时,不能进食豆制品。

4.油脂每日25g(2~2.5汤匙),不吃油炸食品,不吃动物的皮、内脏、大脑、鱼籽、蟹黄等高胆固醇食物。尽量不吃坚果类,吃则要等量交换。食盐不超过6g/日,有高血压肾病者不超过2g/日。瘦肉每天吃食指和中指大,厚度为食指厚,肥肉每天吃拇指第一指关节大。

5.水果在血糖控制达标时才能吃,老年人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年轻人空腹血糖<6mmol/L,餐后血糖<8mmol/L时才可以吃水果。拳头法则餐后≤10mmol/ L时每天吃一拳头大的水果,挑选未熟透的新鲜水果,要在两餐之间或运动前后吃。要吃含糖量低的水果,按西瓜、柚子、樱桃、草莓、苹果、桔子、桃子、梨等的顺序选,注意等量交换。

6.糖尿病患者忌烟酒:饮酒量,男性<25g/天,女性<15g/天,1个酒精单位=15g酒,白酒50ml,葡萄酒150ml,啤酒450ml。

二、辨证施食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病根据多饮、多尿、多食的偏重,临床常见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脾虚胃热证、上热下寒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

肝胃郁热证

1.主症: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食疗原则:宜食开郁清热之品。

3.食疗食物:如苦瓜、黄瓜、丝瓜、芹菜、莲子、银耳等。

4.食疗方:苦瓜山药烧豆腐、凉拌黄瓜、丝瓜炒蘑菇等。

胃肠实热证

1.主症: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2.食疗原则:宜食清利胃肠实热之品。

3.食疗食物:如芦荟、马齿苋、苦瓜、冬瓜、荞麦、燕麦片等。

4.食疗方:凉拌马齿苋、冬瓜炒竹笋等比较适合。

脾虚胃热证

1.主症: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不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2.食疗原则:宜食补脾清胃热之品。

3.食疗食物:如山药、粟米、高粱、菠菜、赤小豆、鱼肉等是这类糖友的首选。

4.食疗方:如山药芡实烧瘦肉,也能让糖友大呼过瘾。

上热下寒证

1.主症: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2.食疗原则:宜食清上温下之品。

3.食疗食物:如白萝卜、狗肉、党参、鲜芦根等。

4.食疗方:白萝卜汁等。

阴虚火旺证

1.主症: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2.食疗原则:宜食滋阴降火之品。

3.食疗食物:如甲鱼、老鸭、莲子、百合、银耳、茼蒿、枸杞子、桑椹等。

4.食疗方:菊花茶、枸杞茶、银耳莲子百合饮。

气阴两虚证

1.主症: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2.食疗原则:宜食益气养阴之品。

3.食疗食物:如瘦肉、蛋类、鱼肉、山药等。

4.食疗方:如皮蛋瘦肉粥。

阴阳两虚证

1.主症: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食疗原则:宜食温益肾阳、补肾滋阴之品。

3.食疗食物:如牛肉、羊肉、虾仁、韭菜、猪胰、干姜、黑豆、黑芝麻等。

4.食疗方:代表菜如韭菜炒虾仁、香菇木耳汤等。


糖尿病患者运动指导

1.运动是糖尿病治疗必须的手段,它可以降低血糖,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所以要像吃药一样规律地执行,保证充足的运动时间和频率。

2.运动时间以餐后1小时锻炼较为适宜。运动频率为每次至少30分钟,每周至少5次。运动强度为运动后的心率=170-年龄,就是以运动后出汗,可以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度。

3.运动种类以有氧运动为主,如身体条件许可每周可有2次无氧运动。有氧运动:最轻度运动有散步、购物、做家务、太极拳、健身操、跳舞、上下楼梯、快走、慢跑等,无氧运动有举重、投掷、短跑、健身器材运动等。

4.运动宜在公园、林间、草地、田野等空气质量好、环境清洁处进行。

5.运动的注意事项:防低血糖、防寒防暑、防损伤、适可而止。运动时穿合脚软而轻的鞋;随身携带急救卡、蛋糕、饼干、糖果、含糖饮料等以防低血糖。不要独自一人进行运动,结伴锻炼,互相鼓励,互相照应。

6.不适合运动的人:伴有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活动后心律紊乱加重者 、严重高血压者、经常头晕发作,尤其是运动时发作者 、严重眼底病变者、肾功能不全者、感染、发热、糖尿病足、关节病变 、空腹血糖大于16.7mmol/L、反复低血糖发作者 。以上为相对不适应症,可视病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


痛  风

痛风常并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患者应遵守饮食原则如下:

1.保持理想体重,超重或肥胖就应该减轻体重。不过,减轻体重应循序渐进,否则容易导致酮症或痛风急性发作。

2.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尿酸排出,患者可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米饭、馒头、面食等。

3.蛋白质可根据体重,按照比例来摄取,1公斤体重应摄取0.8~1克的蛋白质,并以牛奶 、鸡蛋为主。如果是瘦肉 、鸡鸭肉等,应该煮沸后去汤食用,避免吃炖肉或卤肉。

4.少吃脂肪,因脂肪可减少尿酸排出。痛风并发高脂血症者,脂肪摄取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25%以内。

5.大量喝水,每日应该喝水2000ml~3000ml,促进尿酸排除。

6.少吃盐,每天应该限制在2~5克以内。

7.禁酒!酒精容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对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诱发痛风。

8.少用强烈刺激的调味品或香料。

9.限制嘌呤摄入。动物性食品中含量最多。禁食内脏、骨髓、海味、发酵食物、豆芽等。

10.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出的药物。


慢性痛风症的饮食治疗

给予平衡饮食,适当放宽嘌呤摄入的限制,但仍禁食含嘌呤较多的食物,限制选用含嘌呤在75㎎/100g以内的食物,自由选食含嘌呤量少的食物坚持减肥,维持理想体重;瘦肉煮沸去汤后与鸡蛋、牛奶交换使用;限制脂肪摄入,防止过度饥饿;平时养成多饮水的习惯,少用食盐和酱油。


急性痛风症的饮食治疗

1.限制嘌呤

正常嘌呤摄取量为600~1000㎎∕d,病人应长期控制嘌呤摄入。急性期应选用低嘌呤饮食,摄入在150㎎∕d之内,故需选含嘌呤低的食物,禁用含嘌呤高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凤尾鱼、小虾、扁豆、黄豆、浓肉汤及菌藻类等。

2.限制热能

痛风症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症等关系密切。痛风症病人糖耐量减退者占7%~24%,高甘油三酯血症者达75%~84%。因痛风症患者多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故应降低体重、限制热能,体重最好能低于理想体重10%—15%;热能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为6.28~7.53MJ。切忌减重过快。

3.蛋白质和脂肪

适量供给,标准体重时蛋白质可按0.8~1.0克供给,全天在40~65克,以植物蛋白为主。动物蛋白可选用牛奶鸡蛋,尽量不用肉类、禽类、鱼类等,如一定用,可将瘦肉 禽肉等少量,经煮沸弃汤后食用。脂肪可减少尿酸正常排泄,应适当限制,控制在50克每天。

4.维生素和矿物质

供给充足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多供给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蔬菜1000克每天,水果4~5次;限制钠盐,通常每天2~5克。

5.水分

多喝水,食用含水分多的水果和食品,液体量维持在每天2000ml以上,最好到3000ml,以保证尿量,促进尿酸排出;肾功能不全时水分宜适量。

6.禁用刺激性食品

禁用强烈香料及调味品,如酒和辛辣调味品。过去曾禁用咖啡、茶叶、可可,因分别含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但咖啡碱、茶碱、可可碱在体内代谢中并不产生尿酸盐,也不在痛风石里沉积,故可适量选用。


艾灸

一、艾灸的作用

1.行气血 使用艾条在经络穴位处进行艾灸有行气血的功效,能够调和气血、润泽面色,使人散发健康神采,还能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导致的肌肉肿胀酸麻、四肢疼痛等症。

2.逐寒湿 艾灸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腠理开泄,气血通畅,起到祛寒除湿的作用。对于风寒湿痹、肌肉酸麻、关节四肢疼痛、脘腹冷痛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3.温经止痛 艾灸时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使艾条药力进入经络,可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温经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艾灸治疗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骨节酸痛、四肢麻木、腰酸疼痛、月经不调、宫寒畏冷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4.增强免疫力 艾灸除了治疗疾病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通过艾灸不同的穴位,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例如艾灸关元、气海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效。

二、电磁艾灸的使用方法

将用艾绒制备好的专用艾壮,安置在具有发热元件及磁化装置的艾腔中,将灸头直接用可调整松紧的缚带固定在被灸穴位上,调节艾灸仪的温度(<45℃)及时间(15~20分钟为宜),当艾壮被加热后,患者的皮肤同时被加热,其汗毛孔舒张,使艾绒的有效成份、挥发物迅速通过穴位经络,直接作用于病灶,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磁疗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三、电磁艾灸的注意事项

1.应遵循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灸治顺序。如果上下前后都要取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对于使用较多灸头可次性选穴的,可同时施灸。

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

5.艾灸的过程中如出现头晕、恶心或局部灼热疼痛等不适时,应立即停灸。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灼热微红,属正常现象。如若不小心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要注意保护不要擦破水泡表皮,可自行吸收,勿挤压、抓挠。

6.以下疾病患者不宜做电磁艾灸: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颜面部也不要灸;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禁止使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法是将耳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耳穴压豆的功效

1.减轻疼痛 患者骨伤后因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用耳豆刺激与骨伤相对应的肾上腺、肾、神门、内分泌、皮质下等耳穴,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2.治疗失眠 采用耳穴压豆并配合情志调护,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镇静催眠、养心安神、改善睡眠的目的。

3.调理便秘 采用耳穴压豆,同时指导患者采用腹部按摩手法,配合饮食调护,使肝气得疏,脾胃得健,俯气畅通,传导得复,糟粕得下,从而达到防治便秘之目的。

二、耳穴压豆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以下疾病患者不宜耳穴压豆。严重的心脏病患者;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及伴有高度贫血者;外耳有显著的炎症、溃疡、冻疮、湿疹、破溃患者;妇女怀孕期。

2.按压时耳部皮肤会有发红发热,局部有酸、麻、胀、痛感为正常现象不必紧张。耳豆一般保留3~5天,15天为一个疗程,应注意防水避免耳豆脱落。

3.过度饥饿、疲劳、年老体弱、按压宜轻,急性疼痛宜重手法强刺激。


中药浴足

一、中药浴足的作用

1.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中药药液的温热刺激和透皮汲收,可以促使足部血管扩张,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对心脑血管病,肢体关节肿胀疼痛及肠胃疾病均有显著疗效。

2.促进新陈代谢 浴足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调节内外环境稳定,增强机体健康。

3.促进血压稳定 中药浴足使全身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后,机体大小循环畅通,小静脉回流功能加强,可有效地降低血压。

4.提高免疫功能 中药浴足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同时,也改善淋巴液的循环,可使淋巴细胞不断产生抗体,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5.改善睡眠、消除疲劳 浴足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的感受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容易入睡,提高睡眠质量,消除疲劳,蓄养体力。故有“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的说法。

6.舒筋活络,祛寒除湿 中药浴足的温热刺激和药透效应,可使人毛孔疏通,腠理开泄,气血通畅,起到祛寒除湿,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二、中药浴足的方法

可选用木制桶、盆或一般洗脚盆,也可选用电加热自动温控浴足器。温度一般以38~43℃为宜,有心脏病的人,泡脚水温度不宜太高;外感风寒的人,泡脚水的温度可以适当稍高一些。浴足时间30分钟为宜,睡前浴足能提高睡眠质量、消除疲劳。

三、中药浴足的注意事项

1.空腹时不应浴足 浴足过程中人体会发热出汗,消耗许多热量,空腹时人体糖元贮量较少,容易因血糖过低发生低血糖性反应。

2.饱餐后不应立即浴足 饭后立即浴足,由于温热刺激会使供给消化系统的血液相对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久之会引发胃功能障碍,造成消化不良。

3.浴足环境要注意防风保暖 不可在风口或温度太低的环境下浴足 泡脚的温度通常会引起全身出大汗,这时候避风是很重要的,否则不仅会引起感冒,还会引起腰腿痛。

4.忌水温过高 如果在过热的水中浸泡过久,身体及四肢的血管大幅度扩张,可能会引起短暂性缺血,产生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5.忌用力搓擦皮肤 有人泡脚喜欢拼命搓擦皮肤,造成表皮细胞损伤出血,这会使皮肤的抗御能力下降,破损处细菌或病毒乘虚而入。

6.以下疾病患者不宜中药浴足 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发热期;疮、疖等皮肤局部感染者;各种开放性软组织损伤者;足部皮肤有破损及烧烫伤者;各种传染性疾病病人;上消化道出血及月经过多者及有出血倾向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及精神病病人;极度疲劳醉酒者均不宜泡脚及熏蒸。

7.孕妇、月经期及对中药过敏者禁用 孕妇只宜用温水洗脚,不宜采用热水熏蒸或较热的水泡脚。

8.浴足的过程中如出现头晕、恶心或下肢出现红点等不适时,应立即停泡。


穴位贴敷

一、穴位贴敷的作用

1.药物透皮 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联络脏腑,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2.经络传导 穴位贴敷疗法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经通脏、以穴驱邪、扶正强身的目的。

3.激发经气 药物的温热刺激促进局部气血的调整,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调阴阳的整体作用。

4.内病外治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免除了儿童内服中药的困难,而且小儿皮肤娇嫩,药物容易被吸收。

二、穴位贴敷的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

三、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

1.贴敷药物要防止蒸发 用水、酒、醋调敷药,或用姜、葱、蒜等制作药饼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并按时更换。

2.贴敷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软硬及温度 使用膏剂贴敷时,应注意膏药的软硬度,以防膏药干燥,裂伤皮肤,引起疼痛或溃烂。湿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及时贴敷,避免烫伤或贴不住。

3.贴药前后要注意询问过敏史,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皮炎膏或绷带固定等其他封固方法。贴药后,应随时注意药物的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予以及时处理。

4.贴药期间要预防感染 穴位贴敷感染的出现率较低,局部如有丘疹、水疱者,可在表面涂擦龙胆紫溶液,任其自然吸收。水疱较大者可用一次性注射器从水疱下端挑破,排出水液,然后涂以龙胆紫溶液,外用消毒敷料覆盖,以防感染。一旦有感染发生,须对症处理。

5.贴敷期间忌食腥、辣食物 贴药的当天及次日不能吃生冷、海鲜、辛辣的食物,还有易化脓的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贴药10小时内不能洗澡。贴敷期间应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等易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中药涂擦

一、中药涂擦的作用

1.中药涂擦具有温筋活络,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散止痛,行气等功效。

2.中药涂擦消除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具有消肿快,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安全可靠等优点。

3.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对各种疼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4.能加速毛细血管再生,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

二、中药涂擦的方法

中药涂擦是指将各种特制中药直接涂擦于患处,以充分发挥外用药性能的中医外治法,使用时将药液摇匀,均匀的喷洒于患处,避开破损皮肤,以手掌大鱼际,对肿胀的肢体进行向心性按摩,力量以患者舒适,不感觉疼痛为宜,使药液充分的渗透到组织内,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每日需涂数次,用后需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混悬剂必须先摇匀后再涂擦;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摩擦,使之渗入肌肤。

三、中药涂擦的适应症

1.广泛用于软组织损伤早期。

2.广泛用于四肢骨折早期。

3.皮肤病,包括(1)轻度鳞屑病(2)用于肛周、会阴部的红肿疼痛、湿疹。

4.用于预防或治疗Ⅰ度压疮。

四、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面部涂药时切勿误入口眼。

3.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

4.涂药后注意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使用,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5.有皮疹、开放性伤口及感染性病灶者、年龄过大或体质虚弱不能耐受者、对药物过敏者不能使用。


刮痧

刮痧是利用刮痧器具,刮拭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一、刮痧的作用

1.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刮颈部可以活血舒筋,颈肩不适是伏案工作者的“职业病”,刮痧可以活血舒筋,改善局部气血淤滞的状态。刮手脚可以行气通络,女性经常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这主要和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建议,用刮痧板刮拭手掌,手掌发热后用刮痧板上的凹槽刮拭手指的四面,从根部到指尖,每个方向刮5至10次,能行气通络。同理可运用于刮拭双脚。

2.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刮腹部能通便,长期便秘不但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还会使机体吸收毒素,可用刮痧板在腹部自上而下,从左向右依次刮拭。需要注意的是,如有内脏下垂,应由下向上刮拭。

3.舒筋通络 刮痧可以活血祛瘀,使人的筋脉畅通。通过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从而使整个脉络畅通。刮眼周,能明目,以刮痧代替手指对眼睛的按揉,能对穴位形成更有效的刺激,能改善眼睛周围的经络气血运行,缓解视疲劳、干涩。

二、刮痧的注意事项

1.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月经期前后三天、妇女怀孕期间均不宜刮痧。

2.刮痧后要多喝温开水,利于毒素排出;1小时内不要着凉;3小时内不易洗澡;一周内痧点基本消退,褪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痒感,不要紧张也不要抓挠。


拔火罐

拔火罐的作用

1.负压作用 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产生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效果。

2.温热作用 局部皮肤在温热刺激作用下,血管扩张,促进以局布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

3.调节作用 拔罐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对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二、 拔火罐的适应症

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根据临床观察,其治疗疼痛性疾病尤为见长,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急性腰扭伤、慢性软组织损伤、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拔罐疗法可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有的甚至只需一次治疗即可痊愈。还可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症。此外,如丹毒、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亦可用拔罐法。拔罐疗法在临床上早已从早期的疮疡发展到用来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

三、拔火罐的方法

闪火法:选用玻璃火罐,用止血钳取酒精棉球点火,让酒精棉球在火罐中段快速环绕1到2圈后迅速退出,立即将罐扣在所选部位上,查看罐体吸附情况,一般留罐十分钟。留罐期间随时观察拔罐部位的皮肤、吸附情况及患者情况,局部皮肤出现紫斑是正常现象。十分钟后,为患者起罐,起罐时,一手扶住罐体,一手用拇指按压火罐边缘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起罐后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并询问患者感觉。

四、拔火罐的注意事项

1.病室温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

2.拔罐时应取合理、舒适的体位。选择肌肉较丰厚、富有弹性的部位拔罐。

3.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拔罐时注意酒精棉球不能太湿,不要把火焰绕到罐口,以免烧伤皮肤。

4.拔罐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局部情况。在拔罐区出现温热感、瘀血或微痛现象,属于拔罐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若出现局部疼痛较明显或灼痛,应取下重拔。

5.注意有无晕罐先兆。如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现象,应立即起罐,让患者平卧,轻者喝温开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可点按人中、合谷、内关等穴,或遵医嘱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处理。

6.起罐时切勿强拉。

7.拔罐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拔罐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并休息15~20分钟。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保健按摩;以经络穴位按摩为主,其手法渗透力强,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延年益寿之功效。

一、穴位按摩的适应症

骨科常用于:颈椎病、落枕、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软组织扭伤失眠、头痛、感冒、癃闭、便秘、腹泻等。

二、穴位按摩注意事项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安排舒适而便于操作的体位。

3.操作前应修剪指甲,取下手表,以防损伤患者皮肤,腰、腹按摩时要先排尿。

4.操作时手法用力要均匀、柔和、有力、持久,禁用暴力、相反力,以防组织损伤。

5.操作中仔细观察患者对治疗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并作出相应处理。

6.行小儿按摩时,要视病儿的病情、体质来决定力的大小。







责任编辑:韩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