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2371003494507986P/2024-0084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 组配分类 工作计划
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2023—2024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3-09-01 17: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 字号:[ ]


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双减”政策,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落实教育部对科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和区域特色,进一步优化现有资源,现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上级工作部署,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科建设,有效推动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

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以多元化的科学教育课程和活动为载体,打造具有特色的科学教育品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少年群体。

具体目标:

1.构建科学教师培训路径,以请进来、走出去为抓手,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与教学能力。优化校内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建立科学活动教室、教室实验角、室外多功能活动场域等场所。

2.以普惠性科学教育、社团教育、家校共育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优化科学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提升实施水平,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3.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协同组互助、培训学习、校内开发等多种方式,建立校级科学教育资源库。

4.突出科普价值引领,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科普活动,提升家长的科普意识,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5.强化实验探究教学,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6.拓展校外资源,与区域内大学、企业建立常态合作关系,开阔师生科学视野,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

7.建立较为完善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形成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评价办法。重视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将学生实验、探究实践能力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表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8.搭建成长平台,开展校内科技节、创新实验、科学竞赛等活动,发现有潜质学生,指导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

三、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科学教育实验校工作小组

组长:林志江、王军涛

副组长:徐佳佳、于淑芹、王月敏

成员: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教师

工作职责:落实科学教育实验校创建工作,部署学校科学教育工作内容,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落实各项课程及校园文化创建工作。

四、具体措施与方法

(一)师资培养——锻造一支“敢打硬仗”的“先遣队”

在数字科技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的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最大的动力就是科学教师,这也是科学教育实施的关键。每位科学教师要明确,掌握数字技术、科学教学法、学科知识的深度嵌合的方法路径。平时学科教学关注的是知识的熟记和应用,而核心素养框架下,科学教育更注重探究能力。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尤为重要,问题化学习、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整合等教学方法,如何与科学内容进行整合、适配,是科学老师培训掌握的重要内容。

1.转变科学教育观念,筑牢“压舱石”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是学校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压舱石”。真正的科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在普遍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上,为在特殊领域有兴趣和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和研究项目。

(1)交流互鉴,力促转变

通过协同组交流分享、智慧教育平台中的精品实验课、专家不定期举办各种沙龙、读书会、研讨会、分享会等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如:科创沙龙、青年教师读书会、骨干科学教师分享会、科学名师研讨会等,在交流分享中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2)工作室引领,力促提升

整合校内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工作室骨干力量及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的专业特长,成立科学工作室,不同学科背景、教学经历的教师汇聚一堂,定期开展培训、交流、分享、研讨等活动,吸引有意愿尝试科学教育,积极变革科学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老师参与其中,不断壮大科学教师队伍的同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

2.建立长效培养机制,铺好“垫脚石”

(1)优化师资,培训有力

走出去,请进来,为科学教师铺好成长的“垫脚石”。学校不断探索,内选优秀教师培训学习,提升跨界能力;外聘专家指导,提升专业指导水平。

学校拟与“北京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仿生研究院”等附近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聘请高校优秀老师到校指导培训,并定期组织教师到大学实验室参观学习。同时复盘山东省教师培训科学类教师的主题研修活动,积极参加协同组及国家科普活动骨干教师培训会,提升教师的科学教育实践能力。

(2)望闻问切,把脉课堂

学校聚焦科学课堂主阵地,结合本地伙伴校教研活动,邀请本地专家科学教研员诊断课堂,如何转变观念,结合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精神,以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并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针对每位科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找症结、出实招、求新解、促进科学教师快速成长。

(3)广闻博览,多元发展

学校提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科学类书籍,观看科学科普视频,并做好观看笔记,使自身的科学知识不断积累,科学素养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阔,认知不断提升。学校为每个教研组订阅大量的教育专刊,实行“四个一”工程——每周阅读一篇科学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科学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科普书籍,每学年写一篇科学教育教学随笔。倡导每一位教师,争做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学者型科学教师。

3.聚焦综合能力建构,善用“试金石”

多路径引领,用多种“试金石”,助力科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一是项目驱动。我们倡导每位科学教师寻找自己的特长,从小专题入手以社团基点进行项目式研究,力争有反思有成果。

二是比赛推动。学校将组织科学教师举办“智研备课,慧响多元成长”的科学备课设计大赛、实验教学大赛、实验创新大赛及教师数字技术使用大赛、自制教具比赛,以赛促研。开展“科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主题的教师论坛等活动,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是实验带动。要求老师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开展好基础性和课本拓展性实验,按实验目的要求、方法、步骤等课前试做,课上处理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人人有效参与综合运用观察、观测、模拟、体验、设计、编程、制作、加工、种植、参观调查等,推动实验教学方式创新,开展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跨学科实践。

四是评价激励。通过优化评价办法引导教师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提高科学教育水平,提高科学教师学习科学教学法、掌握数字科技的积极性。

(二)课程建设——构建一个“能打胜仗”的“资源库”

学校拓展国家课程内容,为全面普及人工智能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校开发了十多门人工智能类普惠性校本课程,分年级、成序列纳入课程规划,在普惠性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组建了C++编程社团、三维世界3D打印、创意物化、机器人能力风暴、电脑动画与科学影像制作、创意木工制作、物理酷玩团、百变物理、力学探险家、缤纷化学院、魔法师学院、化海畅游社、催化行者等十多个社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实践性学习的需要,同时,对爱好者重点培养,集中培训。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融入课程内容,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教育过程。

学校通过重构跨学科的学习空间,推进科学课程建设。通过“金凤凰”校园广播站,每周三分享身边的科技新闻,科技明星事迹,营造科技校园氛围。

每学期组织一次“科技节”,让身边的科技大咖齐聚校园,点燃学生的科学热情,充实学校的“科技资源库”,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科技带来的神奇变化,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

(三)家校社深度合作为科学教育赋能

1. 携手家庭——打造科学教育第一道防线。因为家庭教育也是制约科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现状分析,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课后做实验会耗费时间,影响升学考试,部分家长可能不支持、不关心与升学无关的科学教育。家长需帮孩子准备材料,并且孩子若奇思妙想,做一些实验可能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科学教育的宣传力度,要让家长了解实验操作能帮助孩子更好学习学科知识,同时也能转移孩子注意力,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二是科学探究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让家长明确科学教育的学习能有效帮助孩子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孩子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目标,

2.联动社会——构建科学教育立体网络。学校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秉承一切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实现五育并举。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和各种教育基地,统筹规划纳入不同年级的科学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校内外教育资源。通过跨学科的研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主动获取知识,为学生构建造梦空间。其中北京交通大学、威海山大分校实验室,天文台,威海海洋科技馆,文登博物馆,吉林大学仿生研究院,西洋参发源地,运恒生态园,空军部队,也同时纳入我校科学教育项目化学习的校外基地。

3. 学校领航——引领科学教育创新发展。(1)营造浓厚的科学教育校园氛围,学校将在教学楼中厅,新建科普微型展区,展示学生的作品,帮助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科学知识,开阔科学视野,激发和培育个人兴趣。(2)探索并总结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的模式,学校将依托课程标准,以问题化助学课堂,在科学论证、科学建模、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认识科学本质、掌握科学探究的办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形成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的一般范式。(3)通过课后辅导、科技社团等强化培养,以体验式助力课堂,关注学生的正向学习,通过设计深度情境体验的课堂,将情境与问题、概念相联系,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新样态。

(四)场所构建——开辟多个“随时可用”的“练兵场”

学校原有条件有 7个符合省级标准的理化生地实验室,一间科创教室。同时将打造学生的科学活动园、创新实验室、新增多个科学教育社团教室、学生录播的实验室、学生的荣誉及作品展室等场所空间,供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使用。

同时学校将在教室设立“实验角”,让有兴趣的孩子课间也能和同学交流课堂知识、创新想法,给孩子创造动手的空间。

同时在周末课后服务托管中,学校将会开设一间实验室,对于有兴趣的孩子随时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

(五)评价标准——备好一张“可用可查”的“路线图”

以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建立《文登实验中学学生实验操作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执笔测试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开展实验操作、过程性展示与评价。

探索建立科学教师评价标准,以课堂教学、作业、社团活动、专业比赛、作业设计、竞赛辅导等维度建立教师评价标准,对优秀教师予以奖励。融合“多领域思维”,引领学生创新解决问题,在作业设计及单元测试卷中要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作业及项目设计要关注多领域知识技能、思维方法等在项目和任务中的混合应用,创设复杂情境,实现思维方法和创新创造的迁移。

向协同组学校学习如何建立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评价标准,让过程性评价更加精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文登实验中学将不懈努力,让“科技教育”为学校特色发展添动力、增活力,长实力。






责任编辑:李学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