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034945069169/2024-0025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 组配分类 | 健康科普 |
【中华本草】中药科普小知识——紫苏 |
|||
|
|||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的带叶嫩枝。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具有发汗解表,理气宽中,解鱼蟹毒等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鱼蟹中毒等病症,对治疗冠心病和高血脂有明显疗效。 临床应用: 1.咳喘痰多。本品性主降,长于降肺气,化痰涎,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用治痰壅气逆,咳嗽气喘,痰多胸痞,甚则不能平卧之证,常配白芥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上盛下虚之久咳痰喘,则配肉桂、当归、厚朴等温肾化痰下气之品,如《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 2.肠燥便秘。本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又能降泄肺气以助大肠传导。常配杏仁、火麻仁、瓜蒌仁等,如紫苏麻仁粥(《济生方》)。 3.用于感冒风寒:紫苏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 4.用于胸闷、呕恶等症:紫苏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不论有无表症,均可应用,都是取其行气宽中的作用,临床常与藿香配伍应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煮粥食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1.《纲目》: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 2.《本草汇言》: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一物有三用焉:如伤风伤寒,头疼骨痛,恶寒发热,肢节不利,或脚气疝气,邪郁在表者,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气郁结而中满痞塞,胸脯不利,或胎气上逼,腹胁胀痛者,苏梗可以顺气而宽中;设或上气喘逆,苏子可以定喘而下气,痰火奔迫,苏子可以降火而清痰,三看所用不同,法当详之。 3.《药品化义》:紫苏叶,为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及疟疾初起,外感霍乱,湿热脚气,凡属表症,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丹溪治春分后湿热病,头痛身热,脊强目痛,鼻干口渴,每以此同葛根、白芷,入六神通解散,助其威风,发汗解肌,其病如扫。取其辛香,以治抑郁之气,停滞胸膈,八分心气饮,开心胸郁热神妙。如寒滞腹痛,火滞痢疾,湿滞泄泻,少佐二、三分,从内略为疏表解肌最为妥当。参苏饮治虚人感冒风寒,方中一补一散,良有深意。如不遵其义,减去人参,或服之不应,或邪未散而正气先虚。 4.《本草乘雅半偈》:(紫苏)致新推陈之宣剂,轻剂也。故主气下者,可使之宣发,气上者,可使之宣摄。叶则偏于宣散,茎则偏于宣通,子则兼而有之,而性稍缓。 5.《长沙药解》:苏叶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冲逆,扩胸腹而消胀满,故能治胸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发散风寒,双解中外之药也。 6.《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 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今人恒以茎、叶、子三者分主各症。盖此物产地不同,形状亦别,多叶者其茎亦细,而茎干大者,则叶又少,故分析辨治,尤为精切。叶本轻扬,则风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闭,宣通肌表,泄风化邪,最为敏捷。茎则质坚,虽亦中空,而近根处伟大丰厚,巨看径寸,则开泄里气用之,解结止痛,降逆定喘,开胃醒脾,固与开泄外感之旨不同。而子则滑利直下,降气消痰,止嗽润肺,又是别有意味。此今人选药之密,已与宋金元明不同,不可谓非药物学之进境者。 7.《别录》:主下气,除寒中。 8.孟诜:除寒热,治冷气。 9.《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治)一切冷气,止脚气,通大小肠。 10.《本草图经》:通心经,益脾胃。 11.《履CHAN岩本草》:止金疮出血;疗痔疾,煎汤洗之。 12.《滇南本草》: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吼喘。 13.《纲目》: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14.《本经逢原》:能散血脉之邪。 附方: 1.治伤风发热:苏叶、防风、川芎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甘草六分。加生姜二片煎服。(《不知医必要》苏叶汤) 2.治卒得寒冷上气:干苏叶三两,陈橘皮四两,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补缺肘后方》) 3.治咳逆短气:紫苏茎叶(锉)一两,人参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紫苏汤) 4.治伤寒啘不止:赤苏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饮。(《补缺肘后方》) 5.治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大腹皮、川芎、白芍药、陈皮(去白)、紫苏叶、当归(去芦,酒浸)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各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温服。(《济生方》紫苏饮) 6.治乳痈肿痛:紫苏煎汤频服,并捣封之。(《海上仙方》) 7.治金疮出血:嫩紫苏叶、桑叶,同捣贴之。(《永类钤方》) 8.治跌扑伤损:紫苏捣敷之,疮口自合。(《谈野翁试验方》) 9.治蛇虺伤人:紫苏叶捣汁饮之。(《千金方》) 10.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金匮要略》) 紫苏食疗: 紫苏常入药,但也可用于料理,中国少数地区用它作蔬菜或泡茶。韩国人用紫苏制作泡菜,新鲜的紫苏叶还可用来制作沙拉。紫苏子用作肉类食品的调料,也用来制作紫苏芝麻盐。韩国人在吃烤肉习惯用新鲜的紫苏叶搭配。越南人用在炖菜和煮菜中加入紫苏叶,或者将紫苏叶摆放在越南米粉上作为装饰。 |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