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037060818348/2024-0180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威海市文登区文昌中学 | 组配分类 | 教研信息 |
威海市文登区文昌中学2024年教研信息 |
|||
|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开展的教学研究。基于这个认识,发展转型中的文昌中学将科研工作放在了首位,始终秉承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活动的“三整合”,选准科研切入点,激活教师思维点,抓牢师生成长点,,抓实校本教研,提高科研实效,引领教师主动学习,构建自主学习型的组织,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用科研活动引领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向大家做汇报: 一、学校科研管理工作---以学习为先导,培训为手段,课堂为导向,增强意识提高能力 (一)读书--拓宽教育视野 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鞠雪飞校长以身作则坚持读书写作,定期向领导、老师们推荐优秀教育著作及专业书籍,以青年教师成长联盟为主阵地,要求成员每天阅读教育书籍,每周撰写教育千字文。校长的优势引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坚持读书写作丰盈了教师的教学底蕴,带动一大批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自我成长。目前青年联盟的稿件已经整理成三本文集共计25万多字,其中优秀作品被推送到学校公众号宣传发布。在校长的亲身示范下,过去的一学年文昌中学教师在《文登教研》、《威海教育》、《山东教育》等各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共计20人次。 (二)培训--优化科研队伍 1. “三飞”工程助力教师队伍发展。 学校现有35周岁以下教师50多人,36-45周岁教师55人,41-45周岁教师54人,教师年龄结构呈年轻化。年轻教师多,就意味着可塑性强。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名师及骨干教师30余人,基于这点,学习成立青年教师发展联盟,为他们配备成长导师,通过专题培训、师徒帮扶、观评课从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家校沟通等多方面进行培训引领;学校还定期举行教科研竞赛活动,坚持教学导向,搭建展示的舞台,增强示范引领作用,有计划形成人才培养阶梯,全力打造“雏雁先飞、领雁高飞、群雁齐飞”的“三飞”工程,促进教师整体业务能力的提高。 2. 分层培训筑牢科研基础 邀请孙翠莲、袁霞、吕兵文三位名师到校针对读书写作、班级管理、课题研究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名师的引领作用分层开展题研究与课堂管理培训、作业设计培训、信息化教学手段培训、教学案例撰写培训、班级自主管理培训等,通过各级培训培养教师的问题导向意识,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 (三)活动--聚焦科研问题 (1)举行备课组长大单元教学研讨、学科组长“研读新课标、共赢新课堂”教研论坛论坛、班主任论坛,聚焦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引发思考,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2)组织开展备课组课例研讨、薄弱学科课堂诊断、跨学科教研活动,以课堂为切入点,打破学科年级壁垒,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营造共研共进的科研氛围。 本学年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其中区级优质课比赛中15人次获奖,一等奖8人次,区级优课18人次获奖,一等奖14人次,威海市优课评比中7人次获一等奖,6人次获二等奖,1人次获3等奖;在文登区“问题化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工作优秀成果评选中我校22人次获奖。 二、在研课题研究情况 文昌中学目前在研课题有四个,分别是一项威海市十四五规划课题,两项文登区教育教学课题,一项全环境育人课题,下面以威海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双减”背景下,提升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的研究为例》,向大家汇报课题研究的情况: 在推广国家级科研成果《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威海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双减”背景下,提升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的研究》为切入点,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细化成果推广应用、借鉴转化的方案,立足育人本源,多维度融合推进优秀教学成果转化落地,通过课题研究将单元作业设计与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与培训等学校各层面进行深度融合,逐步提高教师作业设计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形成自己的作业设计路径。 (一)融合推进,助推成果转化落地 1.成果推广与校本教研相融合 (1)抓实学科教研,将作业设计与教学活动实行一体化推进,备好课和备好作业摆到同样位置,作业教案两个设计同步抓、双促进,构建高效课堂。 (2)紧扣单元目标,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助推备课组教师对作业设计进行思考、实践再实践,研讨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评价设计活动,围绕单元及课时目标设计课前预习作业、课中练习作业及课后巩固提升作业;从学生课堂达成度来对课时作业设计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目标达成度实际情况,再对作业进行研究、探讨、删改。 2. 成果推广与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相融合 (1)将单元作业设计作为学科组、备课组的教研必选项,各教研组通过集体教研和学科主题大教研,精学课标,精研教材,精耕课堂,精设作业。完善作业设计与实施“三研、四备、五探索”模式,即:三研”(即研课标、研教材、研导学),“四备”(即备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基础、备学生已有学习生活经验、备单元及课时目标、备学生的学科发展目标); “五点探索”,即针对知识点、能力点、结合点、差异点、关键点的探索,加强书面作业的题型设计的同时兼顾实践类、探究类、操作类及融合类作业,实现课前预习作业助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中作业诊断教学,课后作业巩固提升拓展的目的。 (2)开展学科组内作业设计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思,基于教材的部分例题、习题及教辅试题,进行“移、变、仿、创”二次加工、组合和优化,丰富校本作业资源库,引导教师在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定期开展学科组校级研讨交流活动,通过给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压担子,倒逼组长对作业设计进行思考,引领备课组内的主动研究、主动实践的教研氛围。在2022年10月山东省优秀作业设计评选活动中,我校有8个学科获奖;在2023年2月威海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优秀案例评选中,我校推荐的三个案例中荣获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其中文登区一等奖案例一共四个,文昌中学获奖比例占50%。 3.成果推广与大阅读工作相融合 创立“桃花源文学社”,丰富创新读写作业形式,引领学生读书写作,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自文学社成立至今,已经记录学生读书、写作活动400多个原创作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后读写活动,大大丰富了阅读作业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1)共编文学社文集 学生们围绕阅读书籍每周一篇读书心得,不限主题,不限字数,学生有感而发,截止目前学生读书心得已经整理完成四部。第一部: “时间轴”,共计15万字。第二部: “少年记忆”,共计18万字,第三部:“读写与思维”,共计22万字。第四部:“拱卒集”,约15万字。 (2)师生共读一本书 文学社制定共读书单及每本书的读书计划,在课后阅读的过程中老师会根据社员的批注和笔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每读完一本书,召开一次读书报告会,台上作报告的是学生,台下点评的还是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培养问题意识,提升思考力。仅上一学年,文学社就先后组织16次师生共读。这是部分共读书单: (3)推出原创视频连载栏目 由学生选择视频主题、自行设计开发序列视频连载节目,搭建展示的平台,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表达的能力。其中人物开讲系列、古诗词资源库、读书时间到深受学生喜爱。 (二)立足本源,实现育人目标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学校的作业布置由大水漫灌式变为精准滴灌,重复机械式变为思维进阶,单科智育变为学科融合,真正实现用教师的“勤”换得学生负担的“轻”和作业内容的“精”,文昌中学单元作业设计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22年10月在威海市“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中期成果展示会上,王淑芹校长代表学校做经验交流、于秀敏老师执教公开课。 1.立足单元本源,探索设计路径 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立足单元目标,整合教材资源,根据真实学情,联系生活实际切入设计作业内容,通过分学科作业研究、设计和实践,提炼出单元整合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 2.立足个性需求,促进学生成长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以作业类型、难度、数量在作业内容中的占比,探索出“基础+拓展+提升”作业题型,以“自助餐”的方式,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题型分配比例是5:3:2:基础性作业,用来检测课堂教学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拓展性作业,有思维导图、错题分析、知识梳理等挑战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性作业为实践、探究、学科融合等,引导学生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实现“精优生信心十足自我超越,中等生按部就班自我提升,潜能生脚踏实地夯实基础”的作业设计目的。 (三)课题引领,作业效能升级。 以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双减”背景下,提升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的研究》和区级课题为抓手,借助伙伴校教研活动,开展“大概念-大单元-小单元-课时”四级目标分解下的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将单元作业设计和单元教学整合,将作业设计教研常态化落地行走,真正服务于日常教学和学生发展。 三、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 回顾了近几年我们进行的课题研究、课堂改革等方面的成就,三月份学校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了《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评选第三届省级教学成果奖的通知》和上一届《威海市市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奖励实施办法》,结合特色校建,从中我们选定《借助红色地域文化培养自信学生的研究》这一威海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特色校打造,把研究成果继续深化提炼,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成果的研究情况: (一)成果背景 由于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源结构较复杂,层次多,有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来自于农村,一部分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留守家庭与爷爷奶奶生活,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的培养缺少,性格上缺乏自信,而我校地域红色文化特色鲜明,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借助地域红色文化激发学生自信,同时挖掘“自信”内涵,具体为“五自”,即学习自主、生活自立、心理自信、行为自律、生命自强,以各项活动为主线,多渠道、深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信教育活动,培养自信学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二)成果培育 前期学校已经开发了“红色地域文化系列”校本教材:《齐东重镇文登营》、《革命圣地天福山》、《名扬四海文登学》、《感恩心教育》分年级实施;“五自”班会教材《生活自立》、《行为自律》、《学习自主》、《心理自信》、《生命自强》培养学生自信;同时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运用到学生的日常评价中。学校的特色教育被多家媒体报道,特色建设的经验也在多本杂志上发表。在这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有的校本课程进行再次修改完善,最终形成自信4X系列课程,即红色文化系列--自信“芯”课程,传统文化系列-自信“新”课程,德育系列--自信“心”课程,综艺系列—自信“欣”课程。 “芯”课程是红色立根课程,红色课程是基于我校特有的地域红色文化而开发的,是我们最核心的课程。 “新”课程,传统文化系列课程,通过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从文化传承中找到自信之魂,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扬。 “心” 课程是习惯养成课程,“班晨会课程”“心理课程”“仪式课程”“研学实践课程”逐渐“序列化”,通过课程的教育让学生内心受到熏陶,养成良好习惯,成就良好品格。 “欣”课程,综艺课程“个性化”,因“需”制宜。开发出了体育、艺术、科技、语言共计四个门类二十个社团,通过不同个性张扬的才艺课程,培养出欣欣向荣的校园生态,成就个性张扬自信阳光的学生 为了强化校本课程的育人优势,学校聘请五大机构(弘文堂书法培训、七色光艺术教育舞蹈培训、蓝梦科技服务中心航模和编程培训、张扬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民族管弦乐团民乐社团)的10位优质特长专家进驻文昌,开设“课程超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 科研兴校是文昌中学坚定不移的办学理念,今后文昌中学将一如既往地扎实开展研究,不断学习探索,积极探寻适合自己的科研之路,真正让科研成为助推学校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